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为了详细了解核酸检测过程中医疗垃圾的处理流程和相关公共卫生措施,8月19日,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流浪垃圾”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赴江苏省常熟市长江幼儿园,展开了对于该幼儿园核酸垃圾封装消毒流程的调研。
经过核酸检测采样点工作人员的介绍,团队成员系统地了解到,核酸垃圾主要包括咽拭子包装袋、折断后的拭子棉签、试管盒以及采样人员换下来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采样人员会将它们投入指定的医废垃圾袋,为了防止遗漏和外泄,通常在核酸垃圾达到垃圾袋的四分之三时,采样人员会进行医废垃圾袋和防护用具的更换。
关于医废垃圾袋的使用也具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应该采用“鹅颈式封口”的密封办法确保医疗垃圾的密封性。采样点的工作者就这种密封方式的操作向小组成员进行了示范:首先将装好的塑料袋口按一个方向扭转,成螺旋条状;然后将扎紧的螺旋条状袋口对折重叠;接着紧握扭转对折部位;用封扎带套在反折下位处;收紧封扎带,确保密封;最后,封扎后形成的“鹅颈结”即为鹅颈式封口。
在确保医废垃圾袋对于核酸垃圾的密封性之后,医务工作者后续还应该对医疗包装袋进行分层消毒和喷洒消毒等,封装消毒完成后,需要粘贴专用标签,注明核酸垃圾产生的地点、日期、具体类别等。最后,处理完成的核酸垃圾会交由医疗废物转运人员用指定车辆转运至医疗废物暂存点临时存放,等待下一步处理。单次周期的医疗垃圾处理完毕后,还需要对周围环境及物品进行喷洒消毒。
经历了有关核酸垃圾处理的实地性探访,小组成员们在观摩严谨的垃圾处理过程中,对于防疫废物处理的严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想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就必须确保防疫的各个环节不出现疏忽与差错,切断一切潜在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复杂的核酸垃圾处理流程中,体现出的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岗位责任的恪守以及对于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庄重承诺。
(文/任健鹏 图/李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