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
为深入挖掘济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精神,7月1,山东大学“泺水红韵传承队”队员们赴济南开展革命历史寻访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解放阁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史料研学和专题调研,系统梳理济南地区革命历史脉络,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提供青年智慧。
二、正文
(一)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感悟初心使命
步入纪念馆"齐鲁星火"展区,1920年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场景复原令队员们驻足良久。展柜中陈列的《励新》半月刊创刊号纸张已然泛黄,但"研究学理,促进文化"的办刊宗旨依然清晰可辨。在邓恩铭专题展区,其1922年手书的《不惜唯我身先死》诗稿原件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玻璃展柜前,队员们自发列队诵读这首绝命诗,感受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气节。
二楼的"工运风云"展区,1925年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工时使用的传单和袖标引起队员注意。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当时工人将传单藏在馒头里传递的智慧,以及邓恩铭等人领导罢工的艰辛历程。展墙上一组老照片记录了罢工胜利后工人们欢呼的场景,与展柜中斑驳的罢工器具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革命斗争的壮阔画卷。



(二)解放阁:追寻战斗印记
在解放阁二层展厅,1948年济南战役的作战地图前,队员们发现攻城部队标注的七个突破口中有五个选择在城墙拐角处。"这是因为我军充分研究了济南城墙的结构特点,"讲解员解释道,"拐角处守军火力配置相对薄弱。"三楼的烈士名录墙前,队员们轻轻擦拭着几个被岁月模糊的名字,在登记簿上发现这些烈士大多来自胶东地区,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25岁。
顶层的观景平台上,队员们对照历史照片寻找当年的战斗痕迹。"现在的泉城广场就是当年的攻城突破口,"队长指着西南方向说,"那些梧桐树的位置,曾经是护城河最宽的地方。"恰逢正午时分,解放阁的铜钟准时鸣响,浑厚的钟声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遥相呼应。


(三)红色宣讲:传承革命精神
在解放阁广场,队员们设立红色文化宣传点,向游客发放团队精心制作的革命历史宣传单。一位白发老者接过传单后激动地说:"我父亲就是参加济南战役的老兵,看到你们年轻人还记得这段历史,我很欣慰。"队员们随即记录下老人的联系方式,准备后续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张同学表示:"以前只知道济南战役很惨烈,今天看到这些实物和照片,才真正理解胜利的来之不易。"团队共收集有效问卷87份,发现约65%的年轻游客对济南红色历史了解不深,这更坚定了队员们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信念。
三、结语
此次寻访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穿越时空的信使,承载着不能忘却的记忆。团队将整理2万余字的调研笔记和300余张史料照片,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红色文化宣传手册,并开展校园宣讲活动,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文、图/胡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