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韵传承"使者团即将踏上南京金箔之旅,为更好地传承与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员们事先展开了详尽的资料搜集与学习,从历史文化到制作工艺,全面了解了南京金箔的独特魅力,为实地探访做足准备。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南京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华一绝”之称。
南京金箔工艺始于东晋,至今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南朝当时的文献中已有生产金银箔的记载。元朝时,开始大量生产金箔,到了明清,更有进一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南京金箔得到迅猛发展,远销世界各国。

2006年5月20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早在东吴或东晋时期,宗教的发展催生了南京金箔,并被广泛用于佛像、神像贴金以及建筑业。南京最早打金箔的在马巷一带,但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的人家制作金箔。
清代时,金箔手工业处于极盛时期,金箔不仅行销国内。但是,1840年以后,中国陷入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中,战争不断,中国的金箔业也受到重创。一九四九年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金箔的生产降至最低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南京金箔、金线的销售相继恢复了东北、西北、北京等地的销售渠道。
“文革”时期南京金箔企业主要还是在龙潭,少数在江宁。当时生产出的金箔工艺和质量十分落后,很多企业转产金粉的生产,金箔产品停产。后由于中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轻工业品的出口反而得到重视,金箔和金线的生产得到了重视。1976年,江宁县锦线金箔厂还带着金箔首次跨出国门,给当时的苏联克林姆林宫贴金,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工艺特征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独特,技术要求很高,保持了传统的冶炼、打制等多种技艺,从古到今,一直为手工捶制,是中国特种传统工艺。南京金箔色泽纯正,厚薄均匀,经久不变,其锻制技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金箔生产传统技艺。

金箔的锤艺是有讲究的。打开工序须两名工匠对坐。上手掌小锤,执掌翻纸、移位等技术要领,要求“叠得起、推得着、吃得开、喂得进”。下手抡大锤,重八斤,要求“举锤擦耳,落锤擦胸,上下一线,锤正鼻梁开子的技术标准是要打得均匀,呈蟹壳状。 经锤打出来的南京金箔,具有色泽纯正、厚薄均匀、薄如蝉翼、软似绸缎、的特点,南京金箔永不变色,收藏数百年依然灿烂夺目。

现代的金箔艺人将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使传统金箔锻制技艺更加灿烂辉煌。用科学方法制作生产出锤打金箔最为关键的衬托纸,品质更加稳定。
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及意义
探访南京金箔,是探寻千年技艺之旅,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此次社会实践,让“艺韵传承”使者团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金箔不仅是奢华的象征,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体现。通过此次寻访,“艺韵传承”使者们希望增强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即将开展的社会实践——寻访南京金箔,其意义深远而丰富。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入了解,“艺韵传承”使者团将能够直观感受并学习南京金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豪感。
其次,此次实践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艺韵传承”使者们在书本知识之外,亲身体验到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从而拓宽视野,深化对社会发展变迁的理解。
再者,寻访金箔的过程也是一次对工匠精神的深刻领悟。金箔匠人世代传承的技艺与匠心,将激励我们珍惜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秉持专注、执着的精神,追求卓越。
最后,此次社会实践还将促进团队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与默契,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寻访南京金箔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契机。
(图、文/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