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时空视点传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红迹寻踪·文脉传承”革命文物实践队第一次线上宣讲

作者: 文/曲焕桢 图/廖安琪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7-14

       2025年7月13日,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红迹寻踪·文脉传承”革命文物实践队成功举办了暑期社会实践首次线上宣讲会。本次宣讲以“革命文物寻访与保护传承”为主题,由队员王钰婧主讲,系统阐述了实践队的工作规划与核心内容。

宣讲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革命文物寻访实践”。实践队计划以全国重点革命老区、红色纪念地、博物馆、档案馆等为主要寻访对象,深入接触文献、实物、旧址、遗址等各类革命文物。通过实地考察、记录及访谈老革命、老党员、专家学者和群众,收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内涵,形成口述史料、调研报告和视频等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和传播奠定基础。宣讲强调了寻访活动在丰富文物档案、挖掘活化利用价值、弘扬革命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探讨“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宣讲分析了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包括部分文物自然损坏、部分地区保护意识和措施不足、城市化对旧址遗址的威胁,以及数字化保护和信息化管理尚处起步阶段、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实践队认为,保护革命文物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未来的负责,对于传承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至关重要。在传承策略上,宣讲提出三条路径:一是融入“大思政课”,打造特色教育模式;二是运用短视频、H5、剧本杀、文创设计、沉浸式体验等新媒体和创新形式,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传播;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展示中国革命文物魅力与文化理念。

       第三部分展示“革命文物创新传播实践”。宣讲介绍了利用新技术和创新表达活化文物资源的成功案例,如敦煌研究院《敦煌动画剧》通过动画短视频和抖音特效实现广泛传播;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1921:破晓时分》利用道具仿制和H5互动打造沉浸体验;苏州博物馆“青铜病诊疗所”结合虚拟操作与短视频课程进行科普教育等。这些案例为实践队探索创新传播方式提供了借鉴。

      本次宣讲会清晰勾勒了“红迹寻踪·文脉传承”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的目标框架、实施路径与预期成果,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明确了方向。

(文/曲焕桢 /廖安琪



 copyright@2015山东大学时空视点传媒

地址:济南市舜华路1500号山东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