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时空视点传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山东大学“碧海丹心”实践队赴文登博展中心探寻胶东红色文化根脉

作者: 文、图/于浩洋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7-21

七月盛夏,海风轻拂胶东大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红色的记忆。7月6日,山东大学“碧丹心”社会实践队走进威海市文登区博展中心,通过参观历史文物、感悟红色雕塑、聆听革命故事,深入探寻胶东地区的红色文化基因,解码“碧血丹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涵,为青年传承红色精神注入实践力量。

步入文登博展中心红色胶东馆,一组气势恢宏的天福山起义主题雕塑群率先映入实践队员眼帘。雕塑以群像形式生动还原了1937年12月24日的历史性时刻:起义领袖理琪振臂高呼,号召胶东儿女奋起抗日,身旁的战士们紧握钢枪、目光如炬,周围群众举着抗日标语簇拥而上,寒风中猎猎作响的红旗与众人坚毅的面庞交相辉映,将“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的壮阔场景永久定格。

“这组雕塑不仅是历史的复刻,更是精神的象征。”讲解员向队员们介绍,天福山起义点燃了胶东抗日的烽火,此后无数文登儿女追随起义队伍奔赴战场,用鲜血与生命践行“不畏强暴、敢为人先”的誓言。实践队员们驻足凝视雕塑的每一处细节,从人物的神态到紧握武器的力度,深刻体会到胶东军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队员张皓宇表示:“雕塑中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先辈的无畏,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年在学习与成长中最需要传承的力量。”

讲解员介绍,甲午战败后,文登成为胶东地区最早觉醒的土地之一,无数志士走出家乡投身革命,从自发抗争到有组织的武装斗争,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火种从未熄灭。实践队员们凝视着展柜中“还我河山”的呐喊手稿,字迹虽已斑驳,却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悲愤与坚定。“从甲午硝烟中的抗争到天福山起义的奋起,胶东儿女用行动证明:苦难压不垮民族的脊梁,屈辱更能激发奋进的力量。”实践队队长安相宇在交流中谈到,这种“不忘国耻、奋勇图强”的精神,正是“碧丹心”的核心内涵。

此次文登博展中心之行,让实践队员们对胶东红色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从凝固历史瞬间的雕塑群到见证民族觉醒的文物,红色故事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精神遗产。实践队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继续深入威海各地红色遗址,用脚步丈量历史,用青年视角讲述红色故事,让“碧丹心”的精神在新时代的青春接力中持续闪耀。

“碧丹心”社会实践队后续还将开展红色故事探索、历史文献整理等活动,推动胶东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图/于浩洋)

 copyright@2015山东大学时空视点传媒

地址:济南市舜华路1500号山东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