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时空视点传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红迹寻踪·文脉传承”实践队举行第二次线上宣讲会

作者: 文/曲焕桢 图/廖安琪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7-21

       2025年7月19日,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红迹寻踪·文脉传承”革命文物实践队成功举办暑期社会实践第二次线上宣讲会。本次宣讲以“革命文物深度寻访与历史挖掘——让‘红色记忆’活起来”为主题,由队员刘萃波主讲,聚焦革命文物的价值挖掘与活化传播路径。

       宣讲内容分为四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阐释“革命文物——不可替代的‘红色基因库’”。主讲人指出,革命文物(如旧标语、作战地图等)是见证革命历史的实物载体,兼具历史价值(还原真实细节)、教育价值(鲜活教科书)和文化价值(民族精神象征)。同时指出当前面临“部分文物‘沉睡’(散落民间、故事待挖掘)”和“传播‘单向’(传统展陈触达年轻群体有限)”两大挑战。

       第二部分探讨“深度寻访——如何‘找到’文物的故事”。宣讲系统介绍了寻访方法:前期通过查阅方志、党史资料明确目标;实地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无人机测绘、红外扫描(如发现墙内隐藏标语)、地面口述采集(记录亲历者回忆)及实物细节观察(如枪托刻痕推测使用者);后期建立包含年代、来源、故事的文物“身份证”档案,并对口述材料进行可信度交叉验证,确保故事真实。

       第三部分解析“历史挖掘——怎样‘读懂’文物的内涵”。主讲人强调需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追溯来源(时间、地点、使用者)、还原经历(使用场景、流转痕迹)、关联价值(与大事件或精神的联系)。提倡“微观史视角”,以小切口(如战士家书)折射宏大叙事,注重还原“人”的温度(如行军锅主人的命运)。通过文物、文献、口述“多源互证”确保准确性,并依据新证据“动态更新”解读(如武器功能再识别)。

       第四部分探索“传播赋能——如何让文物‘说话’”。宣讲提出创新传播策略:升级传统展陈,运用互动设计(触摸复制品结合音频故事)和场景还原(如1930年代办公室微布景);利用新媒体制作文物故事短视频、发行文物主题NFT数字藏品吸引年轻群体;教育赋能则通过设计研学路线(实地探访遗址)和跨学科融合(语文课分析家书、美术课临摹标语书法),将革命历史融入日常学习。

       本次宣讲会深入剖析了革命文物深度寻访与历史挖掘的科学方法及创新传播模式,为实践队后续田野工作和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方向。

(文/曲焕桢 /廖安琪


 copyright@2015山东大学时空视点传媒

地址:济南市舜华路1500号山东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