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在英雄山文化广场,一场以“触摸非遗匠心 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拓印技艺体验活动圆满举行。来自山东大学软件学院“艺韵传承”使者团的许多参与者们,在纸墨摩挲之间,感受着穿越千年的文化温度。

拓印,这项起源于汉代的古老技艺,最早用于保存石刻文字与图案,是研究书法、碑帖和文物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拓印作为传统技艺的独特价值,再次受到关注。

拓印技艺的教授老师谈及与拓印的缘分,她回忆道:“我小时候常跟着父亲跑文物保护单位,看着一张张拓片从石刻上‘活’过来,我被深深吸引。后来就决心把这门技艺学精。”然而,学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李老师坦言,拓印看似简单,却需要极高的耐心与手感。“有段时间我常因拓片失败而沮丧,但咬牙练了三年,终于‘听懂’了纸与墨的语言。”

对于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李老师认为,传统技艺的核心精神必须坚守,同时应拥抱新技术,让拓印走进更广阔的舞台。“数字化能让拓印作品传播更远,但无法取代手工拓印的肌理感和温度。我们要做的是用现代方式讲述古老故事。”

谈及当下传承的困境,李老师直言,最大挑战是年轻人对拓印的认知不足和学习成本高。“收入不稳定、掌握周期长,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她建议通过校园课程、社交媒体和体验活动激发兴趣,“只有让他们亲手触摸历史,才能真正爱上它。”

活动中,许多初次接触拓印的年轻人表示,亲手完成拓片后,才真正理解“纸背见刀痕,墨里存古韵”的含义。当一幅幅拓片在阳光下晾干,古老纹饰的细节渐渐显露,仿佛历史的呼吸再次鲜活。这场体验不仅让公众触摸到了文化根脉,也让非遗传承的希望在年轻人中生根发芽。
(文、图/杨铁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