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深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内涵与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推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7月29日,“星火交融,同心筑梦”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宣讲队以“中华文化与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第四次线上宣讲顺利开展。本次宣讲围绕中华文化核心内涵、民族交融基因、民族团结当代实践及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等内容展开,为参与实践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的分享。
宣讲伊始,主讲人以“中华文化核心内涵”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石与丰富载体。他指出,“仁爱和谐”“礼义廉耻”“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四大精神基石,而孝道文化、五伦关系、礼仪传统等共同搭建起伦理价值体系。在多元艺术与物质遗产方面,书法绘画的融合、京剧的独特魅力、蒙古长调与藏族唐卡音乐的多样性,以及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包容。

随后,宣讲聚焦“文化中的民族交融基因”,从历史与生活维度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底蕴。主讲人提到,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与艺术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等典籍中,处处可见民族和谐共处的记载,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而新疆羊肉串与四川火锅的饮食交融、各民族共庆端午节、苗族银饰与汉族刺绣的技艺结合等生活细节,更是民族文化交织的生动注脚。

在“民族团结的当代实践”部分,宣讲重点介绍了我国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政策与举措。法律政策体系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反分裂国家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平等政策消除歧视;经济上,通过西部大开发、特色产业扶持、教育与就业支持等政策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领域,新疆、西藏等地的双语教学模式,既保障了语言传承,又增进了文化理解;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振兴、传统节日复兴等文化传承工作,也为民族团结筑牢了精神纽带。

最后,主讲人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的重要性。他表示,传承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强化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而创新则是中华文化适应时代变迁、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要举措,二者结合才能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本次宣讲通过丰富的案例与系统的梳理,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参与实践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宣讲为契机,在后续实践中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民族团结实践,以青年之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文/韩梦群 图/王钰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