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山东大学软件学院薪火青年实践团队员杨蕴韬前往威海市烈士陵园,开启了一段探寻红色记忆、追溯革命初心的征程。


威海,这片镌刻着厚重历史与牺牲精神的热土,见证了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战的悲壮篇章。从甲午海战的战火硝烟到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从英租时期的屈辱斗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建设,威海以其独特的历史定位,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1932年,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在威海中学成立;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威海人民成功发动起义,使威海成为全国抗日武装收复的第一座城市。1947年,威海保卫战打响,军民同心,守住了胶东革命根据地的门户。这一串串红色足迹,是英雄的城市所镌刻下的不朽烙印。
进入威海市烈士陵园,杨蕴韬的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陵园庄严肃穆,草木肃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威海红色事迹展示栏,一段段文字与图像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从海防要地到红色堡垒的艰辛历程。从最初的党小组建立,到抗日武装起义的爆发,再到威海光复的胜利场景,历史的厚重在展示栏前扑面而来。


登上台阶继续前行,杨蕴韬驻足于革命烈士事迹展区,这里集中展示了众多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烈人物:有英勇就义、坚贞不屈的地下党员;有在日伪铁蹄下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抗日斗士;还有在保卫胜利果实中长眠疆场的人民子弟兵。他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人广知,但他们的生命,早已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构筑起这座城市最坚硬的骨骼。
接着,杨蕴韬来到矗立在陵园中央的革命先烈雕像群前。那些用青铜铸成的坚毅面容,那些持枪奋战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硝烟弥漫的过往,也在无声中激励后人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来到陵园最高处,革命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在纪念碑旁,杨蕴韬心中翻涌的不只是对先烈的敬仰,更有一种青年肩头的责任感在悄然升腾。烈士们用生命写下了“家国”二字,而今天的青年,也应在和平的年代续写这份血脉的传承。
本次在威海市烈士陵园的寻访,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只是讲述一个个革命故事,而是将这些故事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薪火不灭,使命在肩。
“薪火”二字,在烈士陵园的肃穆氛围中愈显沉重而鲜明。那曾经照亮黑暗、燃尽苦难的火种,今天仍需一代代青年人以信念接力、以奋斗点燃。革命精神不是纪念馆里静默的展品,而是新时代青年前行路上的指路明灯,是将平凡岗位做得极致、将青春力量投入祖国建设中的不竭动力。红色之旅未止步,使命传承不停歇。
(文、图/杨蕴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