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的日常被许多复杂的逻辑、算法和技术占据着。但当我走进池州烈士纪念馆的那一刻,我忽然间意识到,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技术背后,同样需要革命先烈那般炽热的精神内核。纪念馆中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个个等待着被解读的“历史代码”,而解读这些代码的密钥,我想,正是先烈们用生命书写的信仰与担当。

在“传播真理·星火燎原”展区,凌霄烈士的怀表和《新青年》杂志复制本让我驻足良久。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传播信息的重要性。1920年代,革命先驱们通过纸质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而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我们通过代码构建信息大厦。技术手段虽早已天翻地覆,但传播真理的使命却一脉相承。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编写的每一行代码,是否也能像当年的《新青年》一样,承载正向价值,传递时代强音呢?
土地革命时期,简陋的木轮手推车承载着农民运动的希望;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算法、提升效率,追求用更少的代码完成更多的功能。两种看似迥异的“工具”,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通过技术手段改变生活、推动进步。作为未来的软件工程师,我想应当继承这种务实创新的精神,让技术真正地服务于人民需求。

而馆内二楼的英名墙上450余个名字则像是构成了一部特殊的“数据库”。每个名字都是一个独特的“数据点”,记录着个体生命与宏大历史的交汇。在软件开发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处理着海量的数据;而在这里,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也提醒着我:技术永远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牢记这种人文关怀,让技术更有温度,也更有力量。

参观结束时,我忽然发觉:编程不仅是谋生技能,更是一种新时代的“建设工具”。革命先烈用枪杆子打江山,我们则用键盘建设数字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代码”要写。那些刻在花岗岩上的名字,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文物,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技术可以更新迭代,但是信仰与担当的精神内核永不过时。
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将用代码继续书写先烈们未完的事业——让祖国更强大,让人民更幸福。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红色基因的最佳方式吧!
(文、图/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