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1日晚,山东大学艺韵传承使者团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召开“触摸非遗匠心,传承文化根脉”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会议。会议回顾实践历程,展示阶段性成果,并规划后续行动计划。团队全体成员在线参会。

1. 活动回顾:四日深耕触摸匠心
会议首环节以时间轴梳理核心行程:7月18日,英雄山文化市场调研:队员指出该市场作为济南民俗文化“活态基因库”的价值,其自发形成的交易生态为非遗提供生存土壤;7月20日上午,宝剑青瓷艺术馆考察:重点分析龙泉宝剑“千锤百炼”锻造技艺,揭示传承断层危机——馆方数据显示核心传承人平均年龄达58岁;7月20日下午,拓印技艺沉浸体验:播放非遗传承人访谈视频,老师直言“一幅完整拓片需2天制作,市场价仅300元”的生存困境;7月22日,济南战役纪念馆参访:强调红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结。
2. 宣传成果:多维传播初显成效
多平台推文全程纪实:山东大学艺韵传承使者团在微信公众号、时空视点、山大日记、大学生网报等平台发布《探寻传统文化的烟火气》、《拓印记忆体验》、《走进宝剑青瓷艺术馆》、《参观济南战役纪念馆》等7篇原创推文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发布:主负责人展示《大学生对拓印技艺了解程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已7月25日完成)。这项调查揭示了拓印技艺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传统技艺完全有可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3. 总结反思:直面传承核心痛点
各小组负责人深度剖析调研发现:(1)生存空间挤压:手工锻造宝剑成本超机器量产10倍,拓片市场被印刷品取代;(2)传承机制缺失:受访的7位传承人中仅2人收徒,学徒年均流失率达70%;(3)青年参与断层:89%大学生愿传播非遗,但仅6%考虑职业化发展。
4. 展望未来:构建青春传承矩阵
非遗保护需解两道方程式——让老手艺获得经济生命力,助年轻人建立文化认同感。未来,让非遗技艺与红色基因在创新中交融共生:以科技赋能传承,用匠心活化历史,让青年成为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与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在守正创新中厚植家国情怀,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文、图/彭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