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渐消,秋意初显,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红韵智创团队的红色实地调研之旅也画上了圆满句点。从桂北大地的青砖灰瓦到齐鲁大地的红墙金碑,从蓉城的烈士丰碑到济南的解放阁楼,再到北国长春的历史陈列馆,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在六处红色地标中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在文物与故事里汲取精神力量,更在调研中锚定了用专业所长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方向。
一、寻迹:五地红色行,重走先辈路
此次调研,我们跨越桂、鲁、川、吉四省,走进六处承载着不同历史记忆的红色阵地,让每一步前行都成为与先辈的精神对话。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青石板路映着澄澈阳光,褪色的木质门窗、堂屋的八仙桌、墙角的搪瓷缸,无一不诉说着抗战时期的物质简朴,我们仿佛置身那个战火纷飞却乐观昂扬的年代 —— 先辈们用最朴素的条件,孕育出 “大爱、包容、团结、向上” 的桂林抗战精神,展柜中泛黄的文献与老旧的自行车,都是信仰与勇气的无声见证。
在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恰逢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朱门内的展陈更显厚重。玻璃展柜里,卷起边角的泛黄报纸仍透着刺破黑暗的锋芒,煤油灯旁的手写文件藏着 “为大众谋新生” 的滚烫初心,我们深刻读懂: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是信仰让先辈们在绝境中坚守,在磨难中前行。
登上济南解放阁,指尖触到的石缝里仿佛还嵌着 1948 年的硝烟。阁内展厅中,泛黄的作战地图留着红蓝标记,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陈列,模糊的家书中满是对和平的期盼;复原的攻城场景前,光影交错间似能听见冲锋号回响。当我们在顶层俯瞰济南城 —— 现代化高楼与老城灰瓦相映成趣,突然懂得这座 “解放” 命名的建筑从不是停留在过去的纪念,而是对当下的警醒、对未来的召唤:先辈用牺牲换来的和平发展机遇,需要我们以新的方式守护。

在四川,我们先来到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古朴庄严的碑身与背后的现代化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刚劲有力的题字里藏着 1911 年四川人民的热血与决心;随后走进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詹天佑等先辈的照片、列强侵川的大事纪略、“自办铁路 捍卫利权” 展区的发黄文件,还有记录运动从发起至引发武昌起义的大事记墙,让我们读懂这场斗争不仅是为铁路权益,更是人民为国家主权、民族尊严进行的伟大抗争。
随后来到成都烈士陵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的金色纪念碑在阳光下闪耀信仰的光。烈士名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一个个为理想燃烧的灵魂;追思园里的浮雕再现着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的场景;整齐排列的墓碑前,我们为年纪轻轻便献身革命的烈士驻足 —— 墓间葱郁的绿植,是对英灵最好的陪伴,也让我们对 “牺牲” 二字有了更切身的认知。
立秋刚过,暖阳将长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白瓦黑字映得格外清晰。“艰苦卓绝十四年“展区以时间为轴,透过东北军民的抗战武器、衣物与日军侵略罪行的梳理,让山河破碎的过往渐次清晰;“侵华日军第一〇〇部队细菌战罪证陈列” 前,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揭露日军违逆公法、用生物武器残害同胞的暴行,观展时的肃容与挺直的脊梁,更掂出 “铭记历史” 的千钧重量;“天地英雄气” 展区则借雕塑、油画与抗战歌声,铺展东北民众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十四年抗战的壮阔画卷,英烈故事里满是滚烫的家国情怀。

二、践志:智创红色魂,技术承薪火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除了被红色精神震撼,也敏锐地发现当前红色文旅传播与传承中的 “痛点”:部分红色场馆的展陈仍以静态文物、文字说明为主,年轻观众难以深度共情;文物背后的故事缺乏系统梳理与数字化呈现,许多珍贵历史细节面临 “被遗忘” 的风险 —— 这些 “欠缺”,恰恰让我们看到了软件专业的用武之地。
作为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的学子,我们手中的代码、掌握的数字技术,不该只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让红色记忆 “活起来” 的 “翅膀”。为此,我们决心发挥专业所长,研发一套红色文旅管理系统:通过梳理整合各地红色文物信息与历史故事,让每一件文物都能 “开口” 讲述背后的故事;搭建云端共享平台,实现红色场馆的资源联动,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红色文旅路线规划里。
此次红色调研,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专业使命的觉醒。我们深知,传承红色精神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将对先辈的敬意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用代码守护红色记忆,用技术传承红色基因,让六地调研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成为我们研发红色文旅管理系统的动力;让先辈们用热血点燃的信仰之火,在数字时代以新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红韵寻迹不止步,智创未来正当时。作为新时代软件学子,我们定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让红色精神在数字浪潮中永放光芒!
(文/李瑞菡 图/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红韵智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