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长堤,在惊涛裂岸时挽起臂膀;那是旗帜,在浊浪滔天处挺立脊梁;那是星火,在风雨如磐中点燃希望;那是丰碑,在血泪交融处铸就信仰。8月10日,“星火追寻者”寻访小队成员何世涛,踏入九江九八抗洪纪念馆,在穿越二十六载时光的惊涛声中感受伟大的抗洪精神。

展馆序厅的巨幕影像将我们拉回历史现场:长江全流域洪水肆虐,九江城区堤坝溃决,江水以每秒400立方米的流量咆哮而入,2亿多人受灾,城市岌岌可危。危急关头,30万军民星夜驰援,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最令人震撼的是一块白底红字的“生死牌”,上书“誓与大堤共存亡”——这是16名党员在龙王庙险段签下的“军令状”。泛黄的请战书、磨穿掌心的铁锹、被洪水泡烂的救生衣,无声诉说着“人在堤在”的铮铮誓言。

在“勠力同心 搏风击浪”展区,一组雕塑凝固了永恒瞬间:战士肩扛沙袋跃入决口,百姓驾舟破浪转移婴孩,烈日灼烧下的人墙在洪峰中纹丝不动。数字档案记录着惊天壮举:1753公里堤防昼夜巡守,1075个村庄全员转移,4000多名务工青年自发返乡抗洪。更催泪的是“鱼水情深”的故事:大娘冒雨为官兵煮姜汤,小姑娘为满脚血泡的战士轻唱童谣;而当部队凌晨悄然撤离时,九江百姓涌上街头挥泪相送,箪食壶浆绵延数里。这种“你在洪水中托举我,我在风雨里守护你”的情谊,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纪念馆不仅铭刻历史,更诠释精神的接续传承。2020年巢湖汛情告急,消防教导员陈陆连续奋战96小时,在营救群众时高喊“我打头”后壮烈牺牲,年仅36岁;2024年江洲镇洪灾中,一封“家书”唤回1200多名游子驰援故土。馆内一位“10后”小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让我们看到抗洪精神已融入少年血脉。正如展区结语所书:“抗洪精神是穿越时空的火炬,在每一次风浪来袭时,点燃众志成城的星火”。

抚摸着复原堤坝上的斑驳沙袋,不禁陷入沉思:为何26年前的灾难至今仍激荡人心?答案在展馆终厅的八个字中熠熠生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种精神在抗疫战场、抗震一线反复印证,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不灭的灯塔。
(文、图/何世涛)